松山区编办着力优化教育系统机构和人员编制管理,严控教育机构编制总量,优化配置教育编制资源,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事业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一、坚持严控总量,守住底线
松山区教育系统的机构、编制分别占全区事业机构的16%和编制总数的63%,在“机构总量和编制只减不增”的大背景下,坚持教育机构编制的总量控制,实行严格管理的意义非常深远。松山区认为教育编制离开总量控制去盘活存量、动态调整将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松山区努力做到了“两个不突破总量”,即教育编制不突破市里核定的总量,下达编制数不突破自治区教育编制标准应核定总量。在教育编制总量上,松山区把市编委核定的全区教育编制总量作为人员编制控制的底线和红线,进行严格控制,确保不超。严格按自治区中小学定编标准核定教育编制,按班师比配备教师,全区教育系统因事业发展确需要增加编制的,由申请部门提出编制调剂意见,无调整意见或超出编制标准的,区编办不研究、不呈报、不批准,确保两个总数不增加。
二、坚持动态调整,管出活力
一是编制“一年一调整,半年一微调”。从2002年起,坚持每年暑期开学前,深入到区直和乡镇学校实地开展调研,全面摸清中小学现有人员及结构比例、在校学生数量等基本情况,确保基础性数据准确无误。根据编制标准,依据学校所处地域、学生数、班级数、班额数、学校承担的教育教学工作任务、教职工工作量,以及寄宿制学校,承担示范、实验任务的学校等因素,重新确定、分配新学年编制数额,教育部门根据编制数重新调配人员。同时根据学校实际,缩短教师编制调整时间,进行适度微调,使长期控制目标和短期调整方案相结合,注重解决因教职工配备不足影响教学的问题,还防止因教育编制配置不合理而造成资源闲置和人浮于事的现象发生,实现科学合理配置。比如区穆家营子中心校,2012年实有教师220人,本已严重超编,又遇这几年学生大量涌入区直中小学就读,使一线教师大量富余,区编办对该校实行单独管制、堵住入口、疏通出口的办法,使得该校连续多年未调入1名教师,目前教师人数已下降至170人,编制也抽回50多名。二是协同教育等部门在编制动态调整中综合考虑城乡教育、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需求和校际发展差异,形成区域教育编制、教师配置一盘棋,教师队伍实现可持续性发展。三是将一些职能严重削弱或应逐步社会化的教育事业单位进行瘦身,将编制调做他用,如教师进修学校原承担着卫星电视函授教育、中等师范教育等职能,随着职能的严重弱化或消失,区编办将人员编制由原来的90多人压减到了35人。
三、坚持城乡统筹,保证均衡
充分发挥编制部门职能作用,为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编制保障,在动态调整教育编制时,注重向偏远乡镇地区、贫困地区、薄弱学校适当倾斜,在不突破编制总量前提下,将城区学校后勤等教辅事务所占编制适当调剂到农村学校,用于增加专任教师编制,编制浮动比例在每校核定编制数的10%—15%以内,而城区学校的部分后勤事务则通过购买社会服务等方式解决,使有限的编制资源效益最大化,同时保证了农村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需要。
四、坚持优化结构,提高效益
优化教育编制使用结构,明确教育系统实行编内进人、年度计划、论证评估、优化结构、顺逆平衡和公开招聘六项教育编制使用原则。一是准确把握学校编制空缺情况,由编办、人社、教育、财政等有关部门召开联席会议,提出包括教师招聘、引进等内容的年度教育编制使用计划,并经区编委会议论证、评估、同意后上报市里审批。二是在不突破编制总量前提下,合理利用编制调控扛杆,围绕“去库存”和“补短板”,做好编制资源的“供给侧改革”,给区直优质高中保持合理的编制存量;给城区中小学保持适度优秀教师的遴选增量;给农村中小学保持急需教师的招录流量,以带动和促进教师队伍结构的优化,同时也为有效化解地区之间、年级之间、学科之间以及学校之间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创造了条件,预留了空间。近几年来,全区总计调配了416名编制,用于招聘教育部属6所师范院校毕业生57人,免费师范生20人,遴选农村优秀教师97人,面向社会招聘录用农村中小学教师260人。三是做好城乡教师的合理流动,达到顺逆平衡。教育的均衡关键是师资的均衡,由于城乡间经济社会发展存在一定差距,使得优质中小学教师资源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学校之间分布不平衡,也容易造成教师的无序流动。区编办积极创新制度,发挥优质教师资源的辐射、引领和带动作用,促进教师合理、有序流动。坚持统筹兼顾和因地制宜的原则,除了拿出一定比例编制用于教师流动的机动编制外,还完善农村优秀教师遴选体制,注重鼓励农村学校教师特别是新录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同时还力求避免交流教师的“削峰填谷”、抽取农村优秀教师现象,影响农村学校的教学质量。2015年通过考试遴选了46名农村教师到城区学校教学,占农村教师总数的1.6%,而同期给农村中小学招聘了160名优秀师范类毕业生,占农村教师总数的5.5%,扣除自然减员人数,农村优秀教师的流入大于流出,再加上城区教师到农村学校“传、帮、带”开展支教活动,形成城区和农村学校之间教师流动的良性循环。
(撰稿人:盛立刚 审核领导:胡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