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坚持精准配置,服务旗委政府中心工作
坚持主动对标对表强旗富民事业发展需求,围绕旗委政府重大战略落实,统筹编制资源配置,以服务大局的政治自觉推动编制资源向重点领域、重点工作倾斜,为全旗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一是聚焦工业主战场,打造产业升级新引擎。为加速新材料、新型建材及农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在旗工科局新设企业创新发展服务中心,统筹调配1名正科级领导职数及33个事业编制,组建园区经济发展专班,着力打造蒙东高端工业园区。目前,园区累计入驻内蒙古北方输变电科技有限公司、内蒙古创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内蒙古工源节能设备有限公司等32家设备制造、新能源企业,实现年产值17.32亿元、税收7099万元,带动就业1590人,通过产业集聚、技术创新和资源整合,实现了产值增长、财政增收、就业扩容与产业升级,已成为推动喀喇沁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二是深耕林下经济赛道,激活绿色发展新动能。喀喇沁旗林业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到57.8%,全旗上下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牢记总书记视察时的殷殷嘱托,在旗林草局成立林业经济发展中心,统筹调剂10个事业编制,调配10名专业人员,着力做强原生态野生林下产品、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果业、林副产品加工和森林康养旅游等六大产业集群。截至目前,全旗从事林业经济的企业、合作社18家,参与林下经济的农户达2000余户,带动就业10000余人,户均增收达到1万元以上,2024年全旗林业经济产值达22亿元,喀喇沁旗也被国家林草局列为林业经济联系点,实现了林业保护向林业开发转变、生态效益向经济效益转变。
三是开辟特色产业赛道,释放产业升级新活力。依托乡镇机构改革有利契机,以“一乡一品”发展战略为引领,创新设立特色发展服务体系。全旗9个乡镇因地制宜分别成立了文化旅游发展服务中心、矿业产业发展服务中心和中药材产业发展服务中心等发展机构,核定6-8名事业编制,助力辖区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其中,牛家营子镇已成为我国北方道地中药材(蒙药材)主要产地,全国重要的中药材(蒙药材)产销基地之一,连续举办了四届全国中药材(蒙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累计交易额近50亿元,被称为“中国北沙参·桔梗之乡”。目前,全旗中药材(蒙药材)特色种植面积达9.5万亩,现有500亩以上种植基地69个,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种植60余万亩,中蒙药材年产值达100亿元以上,带动4万余人就业创业,种植户人均增收3万元。其中,王爷府镇文化旅游发展服务中心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为载体,全力推进文旅体农商深度融合,积极探索“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发展路径,构建“保护—传承—融合”三位一体发展模式,深度挖掘“王府烤肉”文化IP,以三家村、砬子沟村为核心打造“舌尖上的王爷府”美食集聚区。截至目前,已培育以“王府烤肉”为主打的农家乐19家。通过举办“王府烤肉大赛”、邀请美食博主直播探店,吸引周边城市游客打卡,年均带动餐饮收入1800余万元。
二、坚持统筹调剂,保障民生领域编制刚需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通过内部挖潜、动态调配等举措,精准破解教育、卫生等民生领域编制供需矛盾,推动编制资源向群众关切的民生实事聚焦,切实将编制资源转化为惠民实效。
一是统筹调剂旗直部门编制资源。结合行政机构改革,坚持科学增减,从严控制,对涉及跨部门职能划转的,根据职能占比相应划转编制及人员,对涉及部门合并的,按照“优化整合机构编制资源”的基本思路,重新核定部门领导职数、编制数。依托事业单位改革试点工作,对旗直事业单位全面进行资源整合、布局再造、结构重组,对系统内职能相近、流程相关的事业单位进行整合,撤并规模小、任务不饱满、不符合发展方向、社会效益弱的事业单位,共收回事业编制144个。对收回的事业编制资源,坚持向公共服务领域倾斜,全力支持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
二是统筹调剂教育专项编制。为实现基础教育领域编制资源在全旗范围内的统筹调度,推进教育领域公共服务均等化,旗委编办联合教育部门每年度对全旗25所公办中小学教职工编制进行测算,对各学校师资力量、在校学生数量、生源潜力等进行前瞻性分析,摸清全旗教育编制需求底数,提前测算下年度各学段教师退休人数,科学安排新教师公开招录计划。为促进全旗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城乡办学优势互补,根据生源变化情况,2024年撤并乡镇中小学教学点4所,2025年预计撤并乡镇中小学教学点4所,新设立了喀喇沁旗和美中学,核定教育专项事业编制231名,进一步用好、用活编制资源。
三是统筹调剂卫生专项编制。深化旗级公立医院改革,充分发挥公立医院公益属性和主体作用,出台了《喀喇沁旗公立医院实行人员控制总量备案管理制度》和《喀喇沁旗卫生健康系统公开招聘员额制管理工作人员实施办法》,对旗级公立医院实行人员总量调控、标准核定、实名统计、分类管理,变“编制审批管理”为“人员总量备案管理”,为规范公立医院用人自主权,建立符合公立医院发展规律的管理方式提供了有力保障。近三年,完成了乡镇卫生院专项编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编制资源优化整合,累计列编注册22名农村定向医学生。加快国家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2025年为旗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核增5名事业编制、为旗医院引进2名全日制研究生,批复了乡镇卫生院24名事业编制考录用编计划,推动全旗基层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均衡发展。
三、坚持优化管理,提高编制资源使用效益。
注重完善编制资源管理机制,在巩固控编减编工作成效的同时,不断提升编制资源优化和使用效益。
一是强化编制资源管控。注重“源头管控、严格管理”,将“空编”作为审核用编的前置条件,严禁超编进人,切实把好人员“进口关”。健全年度用编计划管理制度,每年由乡镇、旗直根据空编情况提出年度用编申请,旗委编办汇总并分析,科学提出全旗年度用编计划,报旗委编委审定。通过对全旗各单位用编实行总量控制,实现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增减基本平衡,结构逐步优化。
二是提升编制管理效能。坚持总量控制,根据部门职责和工作任务变化统筹调配编制资源,鼓励通过内部编制挖潜、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等方式,推动编制管理与效能建设联动,除新成立、新增职责任务较多的部门外,不再核增行政事业编制,确需进人的通过内部调剂或周转方式予以解决。积极探索机关事业单位新型用工机制,大力推进后勤服务社会化保障,能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不增核编制,实现“用钱养人”向“拿钱办事”转变。
三是探索编制周转使用。针对因干部人事调整出现的人编分离问题,探索实施了行政编制暂借使用制度,从空闲编制相对较多的单位暂借给无空编单位使用,即空即还。政策执行以来,累计为8个部门单位暂借25名编制,解决了任职领导在新单位无法列编注册问题。连续三年每年统筹100名事业编制,设立人才专项编制,专门用于引进国内“双一流”院校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最大限度激活闲置编制,更大力度释放编制存量,有效破解“有编不用”和“无编可用”的矛盾,切实把有限的编制资源用在“刀刃”上,为旗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编制资源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