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不仅是时代赋予的重要任务,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所在。”近年来,赤峰市宁城县立足职能定位,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相统一,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以跨部门协同为抓手,以优化资源配置为目标,系统谋划、精准施策,探索出一条“三优化、三创新、三协同”的新路子,在破解教育领域编制瓶颈、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激发教育发展活力等方面持续发力,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科学调配、精细管理,以“三优化”释放教育系统编制活力
一是优化编制管理,提高中小学教职工编制使用效益。依托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系统,定期对教育系统编制使用情况进评估。建立与教育部门定期沟通联络的工作机制,对中小学教职工编制资源动态测算和调整,确保编制资源高效利用。通过归集学龄人口增长、师资流动、校舍新建扩建撤并等数据,科学测算师资需求,利用暑假、寒假两个集中调配教师时间节点,及时进行编制调整,确保新建扩建校有编可用、撤并校编制及时回流,提高编制使用效益。近三年,先后在宁城县城区新建、改建了6所中小学校(幼儿园),撤销教学点、小规模学校13所,累计调整中小学教职工编制200余名,确保全县中小学教职工编制配置与教育需求同步匹配,实现了“总量控制、动态平衡”。
二是优化资源利用,提升编制配备效能。不定期会同教育部门对中小学校基本情况开展调研,及时掌握第一手资料。根据近年来人口出生减少、入学升学向城区学校聚集等趋势,调剂其他学校结构性闲置编制150名,有效解决中心城区学校扩班增容的刚性需求,实现编制配置“量需为入、动态平衡”。
三是优化用编计划管理,补齐教师队伍短板。每年根据各学校人员变动情况、空编数,结合教育部门用编申请,按程序申报教育系统用编计划,保证教职工“退补相当”,满足全县教育教学用编需求。2023以来,按程序申报教育用编计划600余名,主要用于教师考录、人才引进、校园招聘、定向培养教师入编,着力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二、精准施策、建章立制,以“三创新”靶向破解教育难题
一是创新编制动态管理模式,激活资源配置新动能。以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总量为红线,以编制核定为基础,根据各学校学生数量变动趋势和现有教职工总量,按照“从严从紧、注重质效”的原则,对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实行动态管理,确保编制规模控制在合理范围。对班级数缩减、学科专任教师有缺口的乡镇学校,在按照标准核编基础上,给予过渡期编制保障,人员退休、调出等减员后,编制即空即收;对扩班增班、学生聚集的城区学校,及时核增编制,充分保障新增教师用编。
二是创新师资供需精准对接机制,打造编制调补新范式。在全面落实中小学教职工编制配备标准及动态调整的基础上,针对学校、学段、学科之间教师结构性缺员问题,推行“编制周转池”制度,即把各个学校空缺的、长期未使用的编制全部纳入“周转池”集中管理使用,重点将编制资源向重点学校、重点学段和重点学科投放,有效解决了教育布局调整和教学改革对编制的需求。近两年来,累计调整优化基础中小学教职工编制300名、招聘高层次人才36人、向紧缺学科倾斜编制30名,向新建的三所中小学校一次性调配补充编制108名,确保了学校投入使用即开班、开班即满足编制需求,实现编制资源的“精准投放”。
三是创新教师队伍更新机制,破解“结构性短缺”新难题。联合教育、人社等部门开展教育领域问题大调研,将编制核定、班额配备、职称评聘等内容全部纳入调研范畴,建立“问题清单+任务清单+责任清单+成果转化运用清单”四单闭环体系,以精准的问题定位、明确的任务分工、严格的责任落实和高效的成果转化,推动教育领域问题从发现到解决形成完整闭环。例如,针对教育系统年龄较大女教师普遍存在的,因疾病、知识陈旧、工作效能低无法完成教学任务且长期占用高级专业技术岗位等现象,出台《宁城县教育系统女教师受聘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弹性退休管理办法(暂行)》,实施“高聘一级+教学质量双考核”政策,探索对教育系统受聘高级专业技术岗位的女教师,实行弹性退休制度。通过严格考核、加强引导、政策激励等措施,将不能胜任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退出教师队伍,有效地释放了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岗位,既让更多工作在一线、承担主要教学任务的年轻教师能够聘任到副高级及以上职称,也同时释放了编制资源,为补充教育教学新生力量提供了编制保障。自2024年该办法实施以来,已有51名副高级及以上职称教师办理了退休手续。
三、聚力联动、引育结合,以“三协同”激发人才发展引擎
一是部门联动聚合力,筑牢编制管理“防火墙”。严格守住编制总量底线,杜绝违规占用、挪用教育专项编制现象,确保编制资源用于教育教学一线。加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监督检查,建立纪检、组织、机构编制、人社、教育、审计等部门“六位一体”监管体系,创新“双线监督”模式(校内监督+社会监督),采取“定期检查+突击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全县因病、因事长期不上班的教职工开展专项调查清理,累计对17名教师违规行为进行处理,对违规行为严重的4名教师给予开除处理,对确需长期病休人员,严格按规定提供有关材料并履行报批手续,有效杜绝了在编不在岗的现象。联合组织、人社、教育部门,开展环节干部、专任教师配备情况调研,对存在的学校配备环节干部多、专任教师兼职多等问题,由教育部门制定了《宁城县教育系统各单位内设机构及管理干部配备规定》、《关于进一步规范教育系统各单位职称岗位等级聘用过程中赋分标准的指导意见》,各学校制定了《教师考核细则》《年度考核评优方案》,进一步规范了教师考核考评体系,让专任教师回归到一线教学岗位。
二是协同调配促均衡,打造师资流动新生态。建立“编办+教育+人社”联动机制,实施优秀师资“三向流动”。学校管理层跨校交流、骨干教师城乡轮岗、学科教师性别平衡调配。一方面,通过寒暑假集中调整机制,推动优质校向薄弱校输送骨干教师,调整性别失衡岗位,保障交流教师岗位待遇,实现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率显著提升。另一方面,建立帮扶“结对子”制度,城区学校与乡村学校结对,让部分城区优秀教师到基层薄弱学校挂职,带领教研团队,协助提高教学水平。现已结成11个帮扶对子,年均派出帮扶教师220人次。
三是协同引育强支撑,构建人才发展新高地。构建“招引-培育-服务”全链条机制,实现“筑巢引凤”。畅通引才绿色通道,对重点师范院校毕业生等免去笔试环节,通过面试即可录用,强化待遇保障,建立“财政+人社+教育”联合保障体系,统筹人社、财政配套安家补贴、职称特聘等政策,2023年以来,引进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西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及省属重点师范院校重点本科及研究生学历高层次人才150余名,着重加强对县高级中学、职业中学等学校重点学科、急需学科教师的配备,构建起“编制保需求、政策强引力、服务提效能”的教育人才招引新格局。 (撰稿人:聂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