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山区委编办从厘清权责边界、精准解难纾困、统筹配置机构编制资源三方面着手,以定准苏木乡镇职责“为车减负”、以优化人员配置“为马赋能”,助力全面提升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从统一设置到“一地一策”。改变“统一设立机构、统一赋权定责”老路子,推行机构设置、赋权事项“一地一策”,避免“一刀切”,使机构运行更顺畅,赋权更精准、接得住管得好。 一是因地制宜设置机构。综合考虑人口规模、区域特点、地域功能等因素,“应设和自主选设”并举,赋予乡镇街道自主选设权,乡镇一般设置8-9个机构,街道一般设置5-6个机构,使机构设置更加合理。二是个性化制定权责,既严格依法赋权,又因地赋权,充分征求意见、尊重差异,对职责事项清单、行政执法事项清单实行“一地一策”认领。系统梳理部门和乡镇街道权责范围,制定准入制度、清晰权责边界,让乡镇街道脱离“接不住”“管不好”“管不到”窘境。三是定点式分配权责,推动人员力量向工作任务重、业务量大的机构倾斜,把具体权责事项细化落实到分管领导、工作机构、工作人员、具体要求中去,定人定岗定责,确保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应。
从负重前行到轻装上阵。着手改变基层人岗不相适、人才留不住、事务冗杂、业务繁杂状况,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纾减压力,让基层干部集中力量服务群众、专注发展。一是打破乡镇街道内设机构和事业单位用编壁垒,编制分类管理、人员统筹使用,单位与人员双向选择,推动人岗相适、人事相宜,提升工作效能。二是从制度层面加强借抽调人员规范管理,杜绝向上借出、向下借入行为,让借调人员“回归”原单位,确保各级工作力量留得住。三是以规范乡镇街道机构挂牌为切入点,整体清理机构挂牌,印发了“牌匾悬挂参考清单”,明确了办公场所内外悬挂牌匾数量和标准,动态跟踪清理不符合要求的牌子,为乡镇街道瘦身减压。四是扎实开展“两优”专项行动,健全3个工作机制,优化4项工作流程,减材料1项,减环节3项,减时限2项,编印业务指南、开展业务培训,解决基层人员跑腿、耗力、效率低问题,尽最大努力为基层减负松绑。